第02章 运动行为模式理论
经过十年对运动神经学的研究和思考,笔者提出了基本运动模式理论。该理论给持久能力的属性进行了彻底定性,也为持久能力的可调节属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 理论简单,理解难度较大。
2.1 基本运动模式理论
基本运动模式,即我们运动的所属类型。在详细阐述持久能力之前,我们先对基本运动模式进行分类。
基本运动模式分类:从行为级层面,根据运动中侧重的主导系统、运动目的等,我们可将基本运动模式划分为以下类别:
- 肌肉型运动模式
- 神经型运动模式
- 筋骨型运动模式。
- 此外,还可能存在经络型运动模式。
2.1.1 肌肉型运动模式
肌肉型运动模式:指的是侧重考察肌肉属性相关的运动类型。肌肉属性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肌肉的绝对力量、肌肉的耐力和肌肉的爆发力等。
2.1.2 神经型运动模式
本文首发于老布随笔(www.laobusuibi.com),作者老布,备用网址(www.laobusuibi.cn)。
神经型运动模式,即是侧重考察神经系统功能的运动。本部分内容是阐述持久能力的理论基础,非常重要。
神经系统而言,从行为级层面分析,其包含三部分的基本运作过程,即信号接收、信号处理、信号输出。通常可将信号的接收和处理看作一个整体,即信号接收处理。
神经型运动模式:指的是侧重神经系统相关的运动类型,根据具体考察点的不同,其基本又可划分为感知型神经型运动和反应型神经型运动两种类型。
感知力亦属于广义上的一种反应力,感知力更侧重内在感受,而反应力则侧重向外界提供反馈,狭义上两者有较明显的不同,因此此处我们将神经型运动划分成感知力和反应力两种类型。两者综合作用,可以延伸出协调力、思考力、记忆力、精准力等生理机能。总结一下,常见的属于神经型运动模式的运动项目如下表所示。
常规观念中,我们通常会认为“运动”是需要身体动起来的活动才算是运动,比如跑步、打球等,而触感则我们则通常不认为其属于运动项目。该观念是狭隘的,也是不对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持久能力也属于神经型运动,且属于神经型运动中的(偏)感知型神经型运动。笔者将在后续阐述为什么持久能力属于感知型神经型运动。
Q: 本节最后,笔者提一个问题:“我努力健身、运动,调整作息,可不可以恢复或者提高持久能力?”大家可以稍微思考思考,关于本问题的解答,笔者将在后续章节进行阐述。
2.1.3 筋骨型运动模式
筋骨型运动模式侧重于韧带或骨骼的锻炼。
2.1.4 经络型运动模式
本处暂不做讨论。
2.2 神经型运动的特性
本文首发于老布随笔(www.laobusuibi.com),作者老布,备用网址(www.laobusuibi.cn)。
在上一节中,我们讲解了基本运动模式,并重点阐述了神经型运动模式,本节笔者将对神经型运动的特性进行讲解,该特性将为调整持久能力等神经型运动提供理论基础和训练方向。
2.2.1 神经型运动的训练方向
神经型运动的训练方向即是神经系统的敏捷化训练和迟钝化训练,下面笔者将对其进行说明。
2.2.1.1 神经型运动的敏捷化训练
神经型运动的敏捷化训练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对神经型运动的进行敏捷化训练的例子比比皆是。
2.2.1.2 神经型运动的迟钝化训练
神经型运动的迟钝化训练也不难理解,我们可以暂且将“迟钝化训练”理解为“耐受性训练”。举几个简单例子帮助大家理解何为神经型运动的迟钝化训练。
- 电击的耐受性。
- 抗击打能力。
上述即是神经型运动的迟钝化训练的典型案例,属于感知神经型运动的迟钝化训练,该训练即是通过反复接触刺激源来提高对刺激的耐受力。大家肯定还是难以接受以“运动”一词来描述耐电训练和抗击打能力的训练,很多人潜意识里仍旧觉得它们并不是运动形式,这需要我们逐步纠正常规狭窄的认知,拓宽对运动形式的理解,不要局限于肢体运动。
拓宽对运动形式的理解将有助于大家理解后续的持久能力。不同的神经反射系统,其敏捷化和迟钝化训练的方式并不一定相同。虽然持久能力与上述案例同属感知型神经型运动,但它们的具体训练却存在较大差异,关于这点我们会在后续进行阐述。
2.2.2 神经训练举例
任何一种行为级的神经型运动都是可以进行敏捷化训练和迟钝化训练。上文笔者以不同案例分别阐述了敏捷化训练和迟钝化训练,本节笔者将以两个例子阐述同一种神经型运动的敏捷化训练与迟钝化训练。
- 示例一:听力神经型运动的敏捷化训练与迟钝化训练
- 快语速环境->敏捷化训练
- 慢语速环境->迟钝化训练
- 示例二:躲闪神经型运动的敏捷化训练与迟钝化训练
实际生活中,极少存在哪种神经型运动需要在敏捷化训练和迟钝化训练上来回切换的,所以我们也难以举出能够显著体现双向训练的同一种神经型运动,上述听力运动、躲闪运动在实际生活中均需要越敏捷越好。事实上,对于反应型神经型运动几乎不存在需要进行迟钝化训练的需求,均是越敏捷越好;而对于感知型神经型运动,敏捷化训练(如手指读盲文)和迟钝化训练(如抗击打能力)均有。
2.2.3 神经训练方式的类型
本文首发于老布随笔(www.laobusuibi.com),作者老布,备用网址(www.laobusuibi.cn)。
笔者在上面提到过“不同的神经反射系统,其敏捷化和迟钝化训练的方式并不一定相同”,根据神经型运动基本结构的不同,经研究分析,笔者将神经训练的方式进一步划分为**(偏)主动式神经训练和(偏)被动式神经训练**两种类型。
2.2.3.1 被动式神经训练
本文首发于老布随笔(www.laobusuibi.com),作者老布,备用网址(www.laobusuibi.cn)。
被动式神经训练比较容易理解,即我们所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慢慢自发的形成与之对应的神经反应力。
- 部分神经型运动不可以进行刻意的主观抵抗,否则会影响效果甚至转化为主动式神经型运动。
- 抗击打能力是典型的被动式神经型运动,其受主观意识的影响很小。痛感耐受神经训练中,只需要持续、适度的施加打击,我们意识上不做任何调整,也可以自然练就一定的抗击打能力。
2.2.3.2 主动式神经训练
主动式神经训练要求通过主观意识去界定训练方向,即在训练方向上需要我们在主观意识上明确的选择是进行敏捷化训练还是进行迟钝化训练。
主动式神经训练的类型较少,但是却并不罕见,所以也并不难理解。
- 心理暗示:比如我们常会因为需要上台演讲前而感到比较紧张,此时我们可以通过反复告诉自己“不要紧张,我已经准备的很充分了,绝对可以表现好”这种心理建设行为来缓解我们意识和身体上的紧张感,其实这就是主动式神经训练的一种。
- 需要注意区分的是,如果我们需要经常上台演讲,被强行“赶鸭子上架”,随着演讲次数的增多,慢慢的我们习惯了演讲的感觉,在台上也不会再感觉到紧张。【注:此为被动式主动式训练】
- 除此之外,对强迫症、抑郁症、心理创伤的纠正治疗,即是通过不断的施加心理暗示、心理疏导来改变自己原有的潜意识反应的过程,这属于完全的主动式神经训练,方向是迟钝化方向。
笔者将主动式神经训练划分为两种类型——(纯)主观意识训练型和主观意识/外界条件训练型。
在主动式神经训练中,“主观意识”是用于界定训练方向的,其中纯意识主动式神经训练只需要“空想”就可以实现神经功能的调节,无需外界条件参与。
而主观意识/外界条件型神经训练则同时需要主观意识和外界条件才可以实现对神经功能的调节,单纯的“空想就是做白日梦,无所助益”。
主动式神经训练的类型非常少,尤其是主观意识/外界条件型的运动项目则更少。对于同一种神经型运动,即可以显著的进行敏捷化训练也可以显著的进行迟钝化训练的案例,至今为止仅有持久能力符合,这是十分典型的案例。笔者非医学专业,因此对一些可能符合上述要求的运动项目并不完全清楚,有相关见解的读者可发信与我讨论,完善案例。
2.2.3.3 神经训练方法核心归纳
本文首发于老布随笔(www.laobusuibi.com),作者老布,备用网址(www.laobusuibi.cn)。
笔者在上文中阐述了神经训练的方向:敏捷化训练和迟钝化训练,通过上文的描述,大家应该对神经型运动的敏捷化训练和迟钝训练有了基本认知了。本节,笔者将对神经型运动的敏捷化训练和迟钝化训练的核心特征以及方法论进行归纳阐述。
关于神经训练的核心准则见下表所示:
应当明确,神经型运动的敏捷化训练和迟钝化训练的所遵循的核心准则是固定的,但具体到特定的神经型运动,其训练的具体方法却不一定相同。上表的核心准则可对神经型运动的训练提供指导方向,同时对训练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衡量和判定。
2.3 运动能力的自回弹特性
本文首发于老布随笔(www.laobusuibi.com),作者老布,备用网址(www.laobusuibi.cn)。
无论是肌肉型运动还是神经型运动均具有自适应的特性。被动式神经型运动的可调节性就是运动能力适应性的代表之一。
可调节性可以推论出运动能力具有适应性。
从运动能力的适应性可以得出运动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回弹特性。
2.4 本章总结
见原书 V1.1.2 P18-P19。
2.5 关于理论创新
2.5.1 什么是理论
稍微有科研经验的朋友都会知道,理论的提出是对客观规律的总结,只要是能够描述客观规律的理论都是相对正确的理论,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归纳规律、总结理论,哪怕你是跨行业、跨领域。
2.5.2 笔者为什么要提出这套理论?
- 理论清晰,能够指导我们的方向。
- 理论清晰,能够坚定我们的训练信心。
- 理论清晰,能够快速定位训练问题。
2.5.3 关于理论创新
坚持大胆的去做自己感兴趣的!